公车采购应促汽车产业发展 2013年新闻转载


   
    新闻晨报2013年4月3日报道 公车采购曾一度成为时政热议的焦点,而公务车改革对中国自主品牌的影响似乎也被无限放大。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公务车采购金额高达800亿元,2011年已超过1000亿元。可见,公务车采购政策的倾斜势必会对正承受巨大市场压力的自主品牌形成不可小视的助力。

然而,对于公务车采购,一直存在着或支持、或反对的声音,争议不断。而工信部出台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征求意见至今没有下文,让自主品牌望眼欲穿。正所谓"国货当自强",作为本土工业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在自己努力适应市场竞争的同时,也在企盼来自政府层面的利好。

正方

公务车采购应向自主品牌倾斜

2011年底,工信部曾发布《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其中提到一般公务车的排气量从2.0L降低到1.8L,价格从25万元降低到18万元。2012年2月,国家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 (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目录》首次将合资车型排除在外,入选的412款车型全部为自主品牌。

公务用车主要讲究“够用”二字。如果说过去的自主品牌品质差,谁也不能否认。但今天的自主品牌却已经不能同日而语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自主品牌从品质、技术、制造工艺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能担当公务车的重任。日益增加的跨国零部件公司配套商数量的增加,工厂生产设备的机器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从上到下员工品质意识的增强,都让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开始表现出一种向上的品质感受。

因此,今天的自主品牌汽车产品作为党政机关公务用车,绝对是绰绰有余。而且最重要的是,自主品牌的汽车更加经济。目前,自主品牌企业无论是在车型种类上,还是产品技术和性能上,与合资品牌产品的差距都不是很大。甚至在品质与售后保障上,像上汽荣威(微博)、吉利帝豪和北汽等自主品牌车型,也与合资品牌不相上下。

此外,政府的支持、引导是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以韩国和日本为例,在汽车产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战略导向、政策扶持和组织实施等主导角色,以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我国的汽车工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引领作用,制定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约束性目标及相关扶持政策。

反方

外资品牌汽车品质更好

一直以来,中国各地的街头充斥着挂着奥迪四个圈圈的Logo的车型,这其中不乏公务车,特别是许多领导干部用车。而在这公务车的大军中,自主品牌汽车的身影却寥寥无几。

其实,从中国各级党政机关来说,公务车采购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或者之前,拥有汽车与地位、身份、权力的高低有关。那时候,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供应给各级党政机关作为公务用车使用的现象比比皆是,如红旗牌、上海牌、北京吉普都是非常有名的干部用车。

但随着中国党政机关用车数量的增加,所采购汽车品牌的范围也越来越扩大,外资品牌的汽车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党政机关的采购名单。再加上某些自主品牌的汽车产品在作为高级领导干部用车的时候一度出现过耽误工作的问题,也让外资品牌有了更多的理由进入这个市场。

后来,虽有政府公车采购对自主品牌的倾斜,但都遭到大大小小的反对,其中很大一部分声音来自于跨国车企。对此,业内有关专家表示,合资品牌车企对“公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纷纷抵制,认为其过于偏向自主品牌;同时,国际舆论也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甚至可能因此出台相应的经济制裁措施。

在世界经济日益交融的今天,中国与欧洲之间的经济往来是互相依赖的关系,绝不是中国对欧洲经济的单方面依赖。特别是欧债危机之下,欧洲还能向中国作出什么反制吗?在国际经济不歧视、公平、自由的原则之下,中国政府的公车采购向自主品牌倾斜不应该成为欧洲反制中国的借口。